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第一节
一、
王进贤揉了揉太阳穴,他有些头疼。最近公务十分繁忙,他已经有几个月没睡过一个好觉了。但是他的内心却十分舒畅。议会军与皇帝军的大对决,以议会军的全面获胜而告结束。崇祯皇帝从乾坤独断的封建专制统治者,经过短暂的受限君权,现在已经失去大部分实际的力量,转变为比较彻底的虚君政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远不如昨日。大议会在名义上成为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虽然不断有激进者要求废除君主制,但是在王进贤的反复劝说下,大多数人都接受了王进贤的意见——保留君主制。在“民社”内部的政治宣讲中,王进贤反复强调,崇祯皇帝虽然没有了力量,但是在全国还拥有巨大的威望。保留他的皇帝之位,孙传庭这样的保皇党、全国各地仍然迷信君主统治的卫道士、在西北等经济不发达的内陆仍有着浓厚封建思想和需求的地区就不会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变成我们的敌人;西北、西南各个宣慰司、土司内世世代代向明王朝皇帝宣誓效忠的少数民族就不会离我们而去,会继续留在明王朝的统治框架之内;全国各地边境和明王朝保持友好关系的瓦勒、鞑靼、朝鲜、叶尔羌等民族、国家就不会背弃和明王朝的宗主关系和友好条约,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得以继续;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全国绝大多数人早就对君主制习以为常,脑子里满满都是封建忠义道德,让他们一下子放弃头脑中的定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今,国家大乱初定,百废待兴,保持崇祯皇帝的帝位,有助于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平过渡,有助于保障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复兴。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政策,我们不应该因为“主义”的虚名,而引起国家的内乱,民族的分裂,采取一些不务实的政策。
随着中央集权威权的消失,各地的地方实力派成为了权力的主宰。大议会虽然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但是没有地方实力派的支持,他们的决议甚至出不了北京城。为了给各个地方实力派以名分,大议会控制下的朝廷颁布了一个并不新奇、但是却有着新意的头衔——督师,以“督师”作为省一级军事力量的最高长官。但是因为有军事力量在手,各省督师往往成为地方军政一手抓的最高权力者。王进贤常常心想:如果没有外力(指满清)的介入,即使在另一个时空,地方实力派的抬头恐怕会成为历史的必然结果吧!
在明末,郑芝龙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军阀,福建省大小官员都拿着他的银子,崇祯皇帝屡次征调郑芝龙北上抗金,都被郑芝龙找借口推脱——皇帝调兵都调不动,不是军阀又是什么呢?辽西武装集团已经初具规模,祖大寿在袁崇焕被羁押后擅自率军回关外就是不听从最高指示的一次恶例;孙传庭固然忠诚,但是他以“秦土养秦兵,以秦兵卫秦土”的方针,和袁崇焕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方针别无二致,其军阀化的趋向已经形成。至于李自成、张献忠,只要能够自保,裂土自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李自成占据河南,如果真的下功夫去整合,对他而言是一块很好的根据地,有钱、有枪、没思想,不是军阀又是什么?即使李自成没有很好的整合,河南当地也已经出现大小不一的地方势力,分离化的倾向不可避免。要不是满清以新锐之师强力介入,在很短时间内重归一统,军阀化、藩镇化是必然的趋势。
按照实力分配,袁崇焕成为辽东及山永、蓟州督师,洪承畴成为山西督师,孙传庭成为陕西督师,马士英成为河北督师,王进贤成为山东督师,高迎祥成为河南督师,孙昌龄成为安徽督师,唐文焞成为江西督师,周道明成为江苏督师,左良玉成为湖广督师,郑芝龙成为福建督师,郑彩成为浙江督师,张献忠成为四川督师,沐天波成为云南督师,等等等等。当然还有闯将李自成、满天星张大受这样的中小军阀,虽然没有督师的名号,但是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一样是作威作福,控制着一切权力,连本省督师也无法干涉其统辖区域内的内政。
事实上,在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削弱,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的消失就如影随形的出现了。在英国,在很多地方都有保王和倒议会的支持者,而且对立的双方往往大动干戈、相互争斗。但是这些争斗往往是自行其事,关起门来自己斗,完全不管国王或者议会在干什么,有的争斗双方甚至互签和平协议,虽然这种和平协议为国王和议会双方所反对。无论是国王还是议会一方都出现过地方武装不听从国王或者议会的命令的事情。比如查理一世曾经计划进攻伦敦,他通知纽卡斯尔勋爵,要他由北向南进攻,和他在伦敦城下会师。但是,纽卡斯尔勋爵不愿意离开地方,便找了个借口拒绝离开约克郡。国王对此也无可奈何,甚至不敢表示不满,只好放弃了进攻伦敦的计划。法国的情况也是一样,在革命初期的混乱时期,各地往往自行其事;在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全法国80个省里,有60个省都不听从巴黎的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