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权倾河北 / 第38章 都亭侯初会韩子佩

第38章 都亭侯初会韩子佩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并州人氏?高顺?
  
      轰~
  
      只刹那间,单经仿若遭到雷击,立时怔楞住了,这汉子的名字太熟悉,太震撼。
  
      对于“高顺”两个字,所有喜爱三国的人都不会陌生,从这个名字里面,相信所有人都会立马联想到吕布麾下的那位陷阵营的督率,中郎将高顺。
  
      高顺可非一般人,据《英雄记》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
  
      不光是只有《英雄记》如此记载,连《后汉书》也同样记述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两本书虽然都对高顺的记载篇幅不多,但短短的记载同样令人无法小视他的统军治兵才能。
  
      而且高顺不仅仅只是统军奇才,其武艺也是极其过人,在《三国志通俗演绎》里,他曾与曹魏名将夏侯惇交斗四五十余合。
  
      回想着历史,单经的心头激动莫名,那不安分的小心脏澎湃如江涛,眼前的汉子,会是那位历史上的高顺吗?
  
      如果单从他的长相来看,难以辨认他是否就是历史上的高顺,但其神态与言行却颇为符合‘有威严,少言辞’两个特征。
  
      “原来是正平兄,久仰大名!单某素喜结交英雄壮士,适才见正平兄武艺绝伦,心甚敬之,故此欲邀正平兄前往酒肆小叙,不知你意下如何?”单经心喜之余,赶忙揖手一礼,进行更一步的证实。
  
      “谢君好意,某从不饮酒。”高顺言简意赅,说话时面色看不出丁点儿异动。
  
      不饮酒,那必高顺无疑了。
  
      单经闻言狂喜,虽被拒绝,然自己却更加证实了此人必是未来吕布麾下的中郎将高顺。
  
      人才在眼前,岂容放过。
  
      单经眼中闪过精光,心下赶忙暗暗筹措一番如何将高顺收拢麾下的说词。
  
      可还不待他将说词思量好,一旁的缘城已然被高顺所言给激恼了,虎躯一挺,瞪着高顺便喝斥道:“你这汉子好不晓事!俺主公乃食禄二千石的广阳郡守,朝廷亲封的都亭侯,现在屈尊邀你共饮,你怎敢一言推却?”
  
      “什么?您便是扬武将军、都亭侯、广阳郡守单经!  ”高顺徒然大惊,看向单经的眼神已然变得充满震恐,很显然,他听说过单经的名号。
  
      怔楞了片刻,高顺这才回过神来,赶忙拜伏在地,歉声道:“侯爷休怪,且恕高顺眼拙,未能识出侯爷身份。”
  
      始料不及!
  
      这下轮到单经怔住了,一切生的太快,他几乎都来不及反应过来,高顺便就这样拜倒在了自己身前。
  
      这突然的变动,真是令单经手足无措,当下也不由多想,赶忙上前将高顺扶起:“正平快起,所谓不知者无罪!何况正平乃义勇之士,吾只愿与正平以兄弟相称,安肯以官职相计较。”
  
      “久闻将军平易近人,待人如亲,今日观之果如其言也。”高顺冷肃刚毅的面色,终于浮现了一丝欣悦之色。
  
      有门儿!单经捕捉到了高顺的那一丝欣悦,同时也从他真切的言语中感受得到高顺对自己颇有好感。
  
      若如此,招揽便有希望了,单经心下窃喜,赶忙肃声道:“正平过誉了!我单经起于边末之地,本无甚真才实能,今既幸得为一郡之守,便立誓要保境卫民,但怎奈辖境之中内有强寇为患,外有异族为祸,故此愿邀正平效力麾下,同保汉土,共佑汉民,不知你意下如何?”
  
      高顺闻言,微微一怔,旋即欣然拜倒,慨然道:“顺久闻将军大名,若得效力将军麾下,平生之愿也!”
  
      单经闻言大喜,高顺的话犹如股股热浪冲击于心,直令他兴奋如狂,当即忙将高顺搀起,笑道:“正平快起,正平请起,我能得正平相助,不枉此生矣!”
  
      “主公,此地非促膝畅谈之地,我等且寻一落脚之处,慢慢再畅谈相叙。”赵云见单经欣喜,自然也为单经高兴。
  
      “对对对。”单经兴奋地点头如捣蒜,“当寻一酒肆与正平促膝长谈。”
  
      “主公休怪,顺此时还不能随主公左右。”就在单经兴奋如狂的当口,高顺却说出了一句扫兴的言语。
  
      “这……这是为何?”单经闻言,欢喜之潮立时退得无影。
  
      高顺抱拳一拜,沉声道:“主公容禀,顺此番乃特意归家探望母亲,所以暂时不能相随主公左右,且待某将家母安置好后,那时必亲到广阳为主公效力。”
  
      “原来如此。”单经闻言恍然,欣然道:“正平真乃孝义之人,好,我让缘城随你共同归家,一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谢主公好意,顺一人回家便可,不劳缘将军相随。”对于单经的好意,高顺却是婉言谢绝了,他似乎喜欢独来独往。
  
      见高顺谢绝了自己的好意,单经也不再勉强,笑颜道:“如此也好,你我便再同行一程,小叙片时。”
  
      于是,四个人便开始了一路步行,畅谈甚欢的出了羊山小道,进入了当城县境。
  
      当城县,西汉置,属代郡,因县境有一条清澈当河,故取名当城。在历史上,此城在东汉与曹魏时期仍旧存在,到了西晋时期便被废除了,因此在后世并不知名。
  
      入了当城县,单经与高顺便要分道扬镳了,因为高顺要回并州,便得转路往东。
  
      两人好一番依依话别,单经又送了高顺几里路,这才领着赵云与缘城进入当城县内寻访韩珩。
  
      ……
  
      农桑遍地,葱绿幽幽,单经三人行驶在一条乡间小路上,看着一路上农夫耕耘于田亩,农作物遍长于四野,心下都不由感到代郡的百姓过得还算不错,此地的地方官管治有方。
  
      “日耕田亩,夜耘土,世间只道锄夫苦,尝尽艰辛汗流背,熟不相知耘乐足!”
  
      单经三人正走之间,蓦然闻得一阵吟唱之声响起于田野之中,三人为歌而动,同时注目而视,只见吟者乃一锄地老汉,岁约五旬,头裹方巾,穿着一身粗布麻衫。
  
      “妙哉!妙哉!清雅之曲独具民风。”单经驻马而视老者,禁不住出口赞誉。
  
      老汉闻言,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打量单经三人一番,捋须笑道:“词意虽妙,然老朽苍老之音不堪入耳,实在有辱尊听。”
  
      单经翻身下马,上前施礼道:“老丈过谦了,未知此曲何人所作?”
  
      “此韩子佩先生寻常用以消遣之歌也!老朽偶学得几句,不想竟然引动尊客驻马倾听,实在羞愧难当。”
  
      韩子佩,不就是正是自己要找的韩珩么?  而且老汉称他为先生,想来韩珩应该颇有名气。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单经当下大喜,赶忙拜问道:“敢问老丈,韩子佩先生居于何处?”
  
      老汉遥指一方,回道:“尊客若欲寻之,从此向东二十里,绕过一滩河溪后,便可见草堂数座,最左边的便是韩子佩先生居所。”
  
      “多谢老丈见告!”单经窃喜万分,深深地朝着老汉作了一揖,旋即翻身上马,领着赵云与缘城二人,急急往东而去。
  
      行了二十里路,绕过一条只一尺深浅的河滩,单经三人果然见得草舍十余座。
  
      打马上前,只见众多房舍的正中间,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下,有三十四个孩童就地而坐,正津津有味的在听着一名青年讲话。
  
      单经驻马止步,注目看那青年,只见其生得阔面眉浓,鼻高唇红,头裹皂角巾,身穿青衣袍,手中正捧着一卷竹简念念有词。
  
      原来他是在给这群孩子讲课,教授他们学识。
  
      “此必韩子佩也!”单经看着青年喃喃一语,翻身下马,引赵云二人近前十余步静听。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青年手捧竹简,脑袋轻晃,清朗的音节从红唇白齿中一个个的蹦了出来。
  
      这一段单经自然记得,乃是出自《礼记》。
  
      青年念完原文,又一一给孩童们细细讲解,所有人都听得很认真。
  
      讲译毕,青年缓缓地拂了拂衣袍,目光看向候立在不远处的单经三人,朗声道:“三位尊客止步不前,未知有何见教?”
  
      原来单经等人虽不动声色的静立不远处,他却早已知觉了三人的存在。
  
      单经淡然一笑,徐步行到青年身前,揖手一礼道:“在下广阳单经,闻贵县韩子佩先生素有才名,因此特慕名而来,敢求见上一见。”
  
      “原来是单将军,失礼!失礼!小可即韩珩也。  ”韩珩朝着单经拱手一揖回礼,面色略显恭敬,然却是挺直了腰背更显得他不卑不亢。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