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七月十七,大吉,宜出行。
一大早,王导就派人送来王逸之拜师需要用到的束脩,说是王家的子弟要早早独立,他就不陪着王逸之一同前往了。
事情的真相是王导昨夜起夜着了凉,实在没法儿行动。不然,天知道他有多想看着王逸之像许多年前的王悦和王羲之一样拜师学习。可惜,在一切美好事物的面前,总有荆棘遍布,叫人不得遂愿。
王逸之早就从“我党人士”王东来哪里知道了王导的病情,本来他是想在床前侍疾,但是王导一个劲儿说不能错过良辰,拗不过王导的王逸之只好提着束脩,领着一干随从浩浩荡荡的前往王羲之一家人居住的清溪别墅。
束脩之礼
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孔子这么说其实是打个比方,意思无非是说明即使是最轻微的礼物,他都会给予教导。但这必须成为一个规矩,否则就属于不劳而获。
“脩”是表示“旧时送给老师的酬金”,组词“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古时候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束修,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
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肉食者鄙”的说法,以及孟子对老人能够吃上肉的社会的向往,说明肉类食品,不是常见的食品。远古物质并不丰富,恩格尔系数高,古人吃肉不易。
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不然,孔门就不会有那么多出身寒门、生平寒微的穷学生,如颜回、子路、卜商、冉求、仲弓、原宪、伯牛等。
孔子并不嫌贫爱富,相反,他坚持了“有教无类”的平等原则,将许多贫寒的弟子培养成了君子。那种动辄说孔子是贵族代言人之类的按断,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朱子语类》说到本章云:“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修是至不直(通值)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真宗时,讲筵说至此,云:‘圣人教人也要钱’。”说得有趣,可以参阅。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
诚如冯先生所说,生活总是要维持的,因此教书收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姑不论孔子与苏氏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有多大歧异,也不论这种比较是如何无聊,我们仍然可以深入探问:孔子所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真是指收费教徒吗?
我们无意美化孔子,或者为他曲意回护,我们只想辨明真相。首先,这句话的读法若是“自行/束修/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
但是,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整部《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反而,我们看到“自......以上“的句法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在此,明明指的是“年龄“。
那么,孔子的意思可能是“自/行束修/以上“了。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学,所备之礼即为束修,行此礼之男子的年龄可用“行束修“称之。因此,东汉郑玄为“束修“所下之注语即是:“谓年十五已上“(见《后汉书》卷六十四,《延笃传》注)。
于是孔子的意思转而成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简单明了,表现了有教无类的胸襟。他自己十五岁志于学,因而推己及人。他要求弟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又怎么可能大声宣称自己要收费教徒呢?当然,弟子诚心送来的薄礼,他也没有理由拒收。但是本末轻重不宜混淆。像颜渊这样的学生,一贫如洗,孔子对他却赞誉备至。把束修当成学费,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古人尊师重教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古人的观念中,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把老师的恩德高于于父亲,所以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是古来敬师的名言。只要师徒关系形成,师傅有责任把学生想学的东西教会为止,使学生有自立生活的一技之长。
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学问有门径,技术有门径,为师之道就是引领进门。师门,古人称以“门墙”、“门仞”。《论语·子张》记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孔子渊博的学识如一座深宅大院,那“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站在门外,隔着数仞高墙,怎能见到?须要进得门来。可是,“得其门而入”并不容易。
当然,如何叩开老师的门?那就要看诚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