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8月是奥运月。从8月8日到8月24日,基本上都锁定了CCTV-5及相关频道,观看这场举世曙目的体育盛事。
新的学年,新的变化!转眼已经到了大二。
工作上,也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褪去了大一当新生的羞涩,现在的他们也是学长学姐了。
童晓溪当上了通讯社新闻部部长。《汶川,挺住!》在年末的通讯社评比中,得了最佳新闻奖,再加上谭劲松的推荐,童晓溪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当然,谭劲松当上了通讯社总编辑,他也是第一任非新闻专业出身的总编辑。
开始独立支撑起一个部门,童晓溪觉得压力太大了。她想专心的做好这一件事,所以其他的工作都推了。
其实,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大一被挑选当干事,大二被挑选当部长,大三被挑选进入主席团,人数会越来越少。进入大三、大四后,大学生们主要的精力都被用到专业上,或者实习找工作,或者考研读硕士,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确实是力不从心!
同样的,张晨风当上了校团委学生会文体部部长,杨可艾当上了环保社活动部副部长,赵天宇当上了环保社副社长,孙紫涵当上了院团委学生会学习部部长同时兼任年级长。
而林文文很特殊,她是她们部长极力想要留住的人才,但是她自己不喜欢繁忙的学生活动,她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所以她辞去了其他学生社团的工作,仅仅保留了班上学习委员的职务。
作为大二的学姐,童晓溪去参加了院里的迎新工作。她会热情的接待新到校的学弟学妹,会跟他们说一些初来乍到的注意事项。
作为新闻部部长,童晓溪开始在新生军训的时候去招新。她和副部长会在会在运动场旁、食堂旁、宿舍楼下等地去宣传,努力为通讯社招兵买马。
换了个身份,对待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被迎新时,处处小心,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去迎新时,眼疾手快,想让新生感受到温暖。被招聘时,胆战心惊,害怕别人选不上自己。去招聘时,挑三拣四,想找到最合适的新闻人才。
面对这位自信的女孩,童晓溪决定要她了。她叫陈欣怡,她不仅文笔优秀,谈吐也落落大方,是新闻部需要的人才。她才大一,她的思想和见解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自己。
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从接管了新闻部,童晓溪就有一些想法。大的规章制度她改变不了,这是长期的历史延续。但是小的细节,她是可以改变的。
她想打破部门内部的小团体主义,特别是院派之争。她跟着谭劲松学习了一年,知道他的不容易,以一己之力抗争强大的新闻专业团体。最后,谭劲松虽然胜利了,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谭劲松当新闻部部长的时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一心一意的想办好《渝大周报》。不管是哪个部门还是哪个同事,只要找他帮忙,他必鼎力相助。他虽然不善言辞,也经常黑脸,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能把别人找他帮忙得事做好。
在领导层决定让他担任总编辑的时候,他很平静的接受了。他首先感谢了领导层对他的信任,他也相信自己有热情也有实力做好。在决定新闻部的负责人时,谭劲松强烈推荐了童晓溪,她说:“她比其他干事多一份人文情怀,新闻部需要这种情怀!”
“学长,我何德何能,哪里能够胜任部长啊?”童晓溪还是很自卑。“我说你行,就一定行!”谭劲松很坚定。
“学长,问句不该问的话,该不会因为我跟您同专业,拉拢我来排挤新闻专业的同事吧?”童晓溪很直接的问。“你跟了我一年,你就这样看我?”谭劲松有些生气的结束了谈话。
开学的两个星期,谭劲松都没有跟童晓溪说话,倒不是因为他还在生气,是因为他真的很忙。童晓溪的确小瞧了谭劲松,她以为自己是改革者,是敢说敢做的人。事实是,谭劲松才是真正的改革者,才是真正的敢说敢做的人。
自从谭劲松接任总编辑以来,他对周报和通讯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把周报由一张改为了两张,三个版面改成了七个版面。以前的周报只有一张,每个版面都有固定的内容设定,这是长期的历史沿革,无法改变。于是他新增了一张附报,开设了一批新的内容。
首先增加了读者投稿专栏,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光是在军训期间,都收到了很多新生的优秀投稿文章。这样不仅增加了报纸的可阅读性,也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性。
其次,外联部有了自己的版面。外联部几乎是每个学生社团都设置的部门,因为它很重要。一些民间社团因为收取入社费,还有一些资金。但像团委学生和通讯社这样的,除了官方的一点补助,几乎是零收入。
外联部除了担当“外交部”与其他社团连线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职能的就是拉赞助,要钱。他们部长和干事到处到学校周围的门店、知名企事业单位那里去谈条件、讲合作,可是这些做生意的是无利不谈。
现在好了,外联部有了自己的版面,虽然很小,但是很重要。他们现在去为社里要钱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提供了资金,我们会在全校流通性最广的《渝大周报》里刊登你们的广告。”
毕竟很多门店还是做大学生生意的,捐一点钱就可以随着周报广而告知,何乐而不为。这个改革不仅给外联部的工作带来了便利,也给通讯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还添设了漫画版,迎合现代读者的兴趣。
除此,还有一个风云人物介绍。每一周介绍两个人,一位是老师,一位是学生。风云人物介绍的下面也留了一个邮箱,鼓励同学们自荐或者他荐,然后再由通讯社去采访。
谭劲松对通讯社的人事安排也做了改革。准确说来,是变大了。,由以前48人变成了现在的62人。
外联部由以前的10人变成了12人,新增的两人专门负责广告版面。摄影部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13人,多的3人,是专门招聘的美术学院的新生,专门负责漫画版。
文化部由10人增加到15人,因为他们要多负责读者投稿专栏。新闻部依旧是大头,由15人增加到19人,他们要多负责风云人物采访。
另外,领导层也有变动。以前的三个主编都只是宏观指导,现在是两个副主编分别管一个部门,主编也就是谭劲松本人要管新闻部和外联部这两个部门。也就是说,现在部门里权力最大的不是部长,而是下来的主编。
童晓溪想了很多办法,但是她的改革还是失败了。
陈欣怡不是两两组队剩下的,她是一开始就被童晓溪点名跟她的,这样就可以免除最后单下那个人的尴尬。两两组合是抽签决定的,不是自由组合。写新闻是自由的,没有竞争上版面之说,按顺序来就好。
童晓溪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打破院派之争,还可以减少部门内部的竞争。几天后后,让新闻部拿稿子时定版时,才发现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行,这差点让周报断版。
最后还是谭劲松领着童晓溪和副部长,加了两个通宵,才勉强赶出来的。
“学长,对不起!我以为这样会打破院派之争。”童晓溪很委屈。“不撞南墙不掉头!不让你试一试,你还会认为我是在拉拢你排挤新闻专业的学生。”
“晓溪,你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谭劲松接着说:“你的改革错在两处,一是抽签定组合,二是磨灭竞争力。”“可以说具体一点吗?”童晓溪疑惑道。
“学校也好,社会也罢,难免会有一些小团体。就如咱们新闻部,新闻专业学生占主导是理所应当的,人家专业就是这个。同一个专业的人聚在一起,我也认为是正常的。搭档要互相欣赏才能做事,集体要竞争才能成事。”
“您是说,我不仅阻止了他们互相欣赏的自由,还剥夺了他们竞争的权利!”童晓溪若有所思。
“你以为我当初选你跟我组合,是为了拉拢你,其实我是欣赏你。你以为我提拔你当部长,是为了排挤新闻专业的,其实是你比他们更具有人文关怀,而新闻需要这样的情感,所以你比他们更具竞争力。”
“可是,学长,我让您失望了,我差点让周报断版。”童晓溪有些自责自己。“晓溪,一两次的失误是成长必须的阶段。不过,新闻部交给你,你真的要多花心思了,你现在是新闻部的核心人物。”
“不,我不是,学长,您才是。你在,我不怕!”童晓溪很感激的说道。“晓溪,我还有很多主编要做的事情。对于新闻部,我只是分管,我寻找方向,你落实具体。我提醒你一句,多做事,只有你具备了实力,才会无所畏惧!”
这次谈话过后,童晓溪成长了。她召集部门开会,当面检讨了自己作为部长的失职。她重新对部门的人事进行了调整,几乎恢复了谭劲松当时管理部门的全部准则。
童晓溪也更努力了,带着陈欣怡到处跑新闻,努力写新闻。她现在是部长,她不努力,部门就得在她手里玩完。
除了工作,大二主要的学习是专业课。除此,这个阶段还有两个所有同学都要考取的证书,一个是英语四级证书,一个是计算机二级证书。当时的这两个证书,是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所以这两个证书的培训机构也是琳琅满目。
英语毕竟也是属于语言学科,再加上有高中学习的基础,所以童晓溪及其周围认识的人都没有去报培训班。但计算机二级证书就不一样啦,它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这个需要专业的培训。
当然,张晨风是专业的,他学的就是这个。当他看到计算机二级考试这些题目时,觉得简直太简单,他毛遂自荐的打算免费培训童晓溪她们。
2008年的互联网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虽然每个学生入校都买了电脑,但那个时候的电脑还是以台式为主。无线网络还没有普及,基本都必须插网线。跟现在一样的是,上网都需要自己交钱。
所以,他们约定,一起到图书馆计算机室去学习。
张晨风很有成就感,是对专业,也是对自己。童晓溪她们很高兴,毕竟可以节约培训费,这个培训费还不低,相当于一个月的生活费。当老师的很轻松,当学生的很难。
“这个题,就这样,这样,就解出来啦!”第一次当老师的张晨风很自信的说道。他控制着童晓溪她们四台电脑,用耳机给她们解释到,关键是,一个题就这一句解释。
“喂,张晨风,这样是怎样啊?这些东西是什么?你要解释啊!”童晓溪一头雾水的问道。“这个就是编程啊,你看,就这样,这样!”张晨风又很有耐心的演示了一遍。
“不是,这个,晨风啊,你看,我们都是学文学的,这个编程看你解出来很容易,关键我们根本就不懂啊!你能先从基础知识教起吗?”孙紫涵也一头雾水的委婉的问道。
“张晨风,这些字母为什么要这么组织呢?”杨可艾也一头雾水的直接问道。“请问为什么这个输进去就可以解出这个编程?”林文文同样一头雾水。
“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就只有死记硬背了!”张晨风不知从何回答,只能这样说。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案例!
后来,她们四个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报了培训班。虽然也是云里雾里,但相对于张晨风来说,培训结构还是有经验一些。先从基础讲起,简单的就讲解,一般的就分解步骤,难的还是让死记硬背,实在理解不了的就放弃。
经过培训的她们,再加上自己的专研,她们都很幸运的一次性通过了考试。英语四级证书也很顺利的拿下。
但也有不幸运的,据说有人考到大四都没有考到,对找工作都有影响。
现在有的招聘单位还对这两个证书有一定要求。但是对于工作后的童晓溪来说,这两个证书基本没用,特别是她费尽千辛万苦考取的计算机二级证书。好消息是,今年国家事业单位终于取消了对英语和计算机的要求,不靠这两个证书评职了。
总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