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历史军事 / 暮烟垂 / 六.掩人耳目 野心暗藏

六.掩人耳目 野心暗藏

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南唐境内的宣州府,横跨长江、南与金陵城接壤,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今南京)锁钥”之称。
  广济寺坐落在宣州城外十里地的牛渚山上,乃是一座有七百年历史的古刹,多位得道高僧曾在此修行,盛名远播大江南北。寺院北依牛渚山,南临扬子江,正是“北山南水”的绝好风水之地。寺院所在的山麓脚下即为长江险要——“采石矶”。
  所谓“矶”者,乃是水边凸出的石头或石峰。宣州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金陵燕子矶合称长江三大名矶,这三大矶因地势险要,自古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这采石矶风光绮丽,古迹众多,名列三矶之首,享有“千古一秀”的美誉。采石矶突兀江中,绝壁临空,周边山势险峻,山峰宛如利刃,易守难攻,若说宣州是金陵屏障,那这采石矶正是屏障中的咽喉。
  在金陵“昌隆寺”落发为僧的樊若水,一身布衣僧袍,手持佛珠,此时正一步步登上牛渚山的山路,暮然回首,眺望着远处的山高水阔时,心中又澎湃起那出人头地的渴望……
  曾经的樊若水,也就是现在的“文觉”在金陵“昌隆寺”出家的日子虽不久,但因其精通文墨、能言善辩,加上待人接物颇能一番周全,深得寺院主持及众师兄的信任。然而,文觉已经觉察到“昌隆寺”虽地处京城,但由于城中这种规格的寺庙比比皆是,对他的所谋之事并无多少裨益,于是,他请求寺庙主持推荐自己至广济寺云游修行,希望借着广济寺的威名为自己镀金。
  在广济寺的日子里,文觉白日刻苦诵经,各种法事一丝不苟,晚间,一盏青灯相伴,常常研读经文至深夜。寺中长老一致看好这位勤奋好学的云游弟子。
  然而,也只有面前的这盏青灯知道文觉的“苦心孤诣”。
  摇曳的灯火让文觉的脸庞阴晴不定,寺院的日子如此清冷,远远传来的晚钟提醒着自己一日又已远去。本是权宜之计,却要真的在此蹉跎岁月?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结交权贵的心何时才能得见天日?为什么有些人高高在上,而自己却在泥泞中挣扎……凭什么,凭什么?
  文觉的脸因为愤懑而显狰狞,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能卸下表面上的平和,从里到外的一致。
  越要伪装心里就越是愤恨,他愤恨周围的一切,愤恨整个南唐,恨到不得不丢下经书他走出禅房,想借清凉的夜风给自己透透气。
  站在禅房外向南远眺扬子江,对岸是南唐的锦绣河山,以及那座繁华的帝都。自己的背后是南唐的宣州城,再往北就是宋朝的地界,那个正如日中天,忙着扩疆拓土的国家……
  想着想着,阴沉的目光中似有火焰跳动,突然,一双眼睛都亮了……
  几个月后,“文觉”的法号在宣州城的百姓中交相传颂。
  尤其是长江两岸靠水吃水的渔民们更是感恩戴德。
  文觉师父“慈悲为怀”,心忧采石矶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灾祸,他时常身披袈裟划独木舟诵经于长江江面,以护佑来往船只。连采石矶守军也对他礼让有加。只是谁都未曾注意,文觉的独木舟上常常系着一根比渔网线细很多的透明丝线,丝线的一头固定在岸上礁石,随着船只的移动,丝线的长度不断变化,每天这丝线所代表的长度即被文觉小心记录下来,只怕南唐官方对采石水面的涨落的水位勘察也不及如此翔实。
  日复一日的数据在名利与愤懑的双重催化下,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酝酿于胸。文觉的嘴角终于浮现微笑,长长的吐出一口气。
  采石江面波涛汹涌,雨季也快来到,文觉心念百姓平安,提出要在临江的石壁上凿石为洞,洞中建造石塔,供奉佛像,以保佑风调雨顺,过往船只的平安。
  为了此事,文觉足迹遍及宣州城“广种福田”,将化缘所得钱财全部捐赠,用于建造佛塔。周边百姓感受其恩德,有钱出钱,没钱出力,齐心协力建造佛塔,一时间传为佳话。
  建造佛塔期间,文觉亲自开石和泥,石洞开凿及佛塔建造全都由其督导,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佛塔建造完成,百姓们烧香拜佛,歌功颂德,文觉名声大噪。
  就像没人注意到文觉船上的丝线一样,也没人曾想过,这石塔如果被铁链拴住会有什么样的作用。
  之所以想不到,是因为文觉要做的事本来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热门推荐
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大唐开局震惊了李世民晚唐浮生神话版三国封侯日月风华汉鼎余烟迷踪谍影数风流人物我真不是木匠皇帝三国:造反被曹操窃听了心声寒门宰相1635汉风再起皇明皇太孙大秦:我长公子的身份被识破了抗战之最强兵王留里克的崛起晋末多少事红楼之荣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