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出错了,点此刷新,刷新后小编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稍后再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然而由于方尘的出现,历史似乎发生了改变。
小亭中,两人你来我往,棋盘中形势错综复杂,蔡邕的白子犹如天河之水,磅礴而下,气势汹汹,不断冲击着黑子,而方尘的黑子就像水中的蛟龙逆流而上。
方尘曾经受伤入院,在医院中认识了一些老人,方尘平时都会去看他们下棋,因为医院中没有什么娱乐的东西,而且方尘受伤也做不了什么剧烈的运动。
他觉得自己不找点事做估计自己会闲得发霉,开始方尘被老人们花式血虐,老人们对这个年轻人也是充满了和善,通过他人的口中他们得知了方尘受伤的经历,对这个年轻人充满了赞赏。
方尘每天都准时过来,渐渐的与老人们打成了一片。慢慢地,方尘通过不断的观察加上在网上的走法路数和世界级的围旗比赛,方尘也开始和老人们下得有模有样,甚至偶尔也会赢上一两局。
没过多久,方尘便伤愈出院回到了部队,但方尘偶尔便来那么一次。方尘一来,老人们就会找上方尘,这让方尘有些哭笑不得,但他真的不想来医院,但这似乎并不是方尘能够决定的。
而经过围棋的熏陶,让方尘思维更加灵活,观察力更强,行事更加冷静,这些让方尘在多次的行动中绝处逢生。
重新把目光转到棋局,蔡邕看到了方尘的棋路,眉头一皱,这不是对方尘不满,而是被方尘给难住了。
两人你来我往,棋盘上的棋势不断变幻,黑白子不断纠缠着,两人的额头都出现了密密的细汗。棋势变得胶着,但蔡邕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和老辣的眼光找到了方尘的破绽,直接拿起一子直击方尘棋局的命门。
方尘见自已输了也没有觉得有多可惜,毕竟他并不是吃这口饭的。而蔡邕却不是这么想的,方尘能在这个年纪棋力能达到这个地步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在年轻一辈中,方尘也是能排得上名的。
蔡邕起身拍了拍方尘,说了几句很水的话,嗯,在方尘看来。然后,蔡邕眼睛转了转,看向了放在蔡琰前面的焦尾琴,计上心来,看向方尘。
方尘看到自己未来岳父的眼神,眉头不由一挑,不知他又要搞什么飞机。
蔡邕轻抬手,指向焦尾琴道:“可通琴道否?”
方尘:“晚辈不通琴道。”
蔡邕轻簇眉头,给蔡琰一个眼神。蔡琰看到自家父亲的眼神,无奈起身将琴递到方尘面前轻声道:“请君抚琴。”
看到这种情况,方尘嘴角扯了扯,无奈接过焦尾琴。钢琴的话,方尘随手就来,可这种琴……
但接都接了,没有不弹的道理,他只好一根根试试音,然后又试一下合音……
蔡邕见方尘这样不由有些后悔了,本来以为这小子只是谦虚一下,谁知道他是真的不懂。但他还是怪在了方尘的身上,谁让你是小辈呢,不怪你难道还怪我!
差不多过了一刻钟,方尘停止了试音,又蔡邕行礼道:“晚辈献丑了。“
话音刚落,方尘双手在琴弦上舞动,沉重的琴音飘入众人耳畔,琴音渺渺,仿佛在酝酿着什么。
突然,琴声停了一秒后,方尘那修长的手指快速在琴弦上掠过,琴声越来越急,气势喷涌而出,之前的酝酿就是为了此时的爆发。
蔡邕和蔡琰闻声色变,两人仿佛听到战马嘶鸣和喊杀声,两人犹如被拉进了战场,看到双方士卒猛烈的碰撞在一起。喊杀声,惨叫声,战马嘶鸣声此起彼伏。
周围的空气都犹如充满了血腥味,空气变得无比沉重,杀气以方尘为中心向四周肆溢。
一曲终了,方尘长舒一口气,额头上都出现了丝丝细汗,刚刚的曲中出现了不少失音,但还好算是完成任务了。
方尘看向蔡邕的不由愣住了,蔡邕的汗水不停的从面颊上滑落,而且双眼空洞,不知陷入了幻境。
再看向蔡琰,好吧,这丫头更不堪,双眼迷漫着水雾,看起来楚楚可怜。
过了一会儿,两人才缓过来,但两人面色苍白,身子都在擅抖。
蔡邕用有些沙哑的声音对方尘道:“子安,不知此曲名为什么?是何人所作?”
对,没错,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这是方尘作的,嗯……他猜对了。
方尘回道:“此曲名为《破阵曲》,是晚辈在军中所作。”是的,他不要脸的把这曲贴上了自己的标签。(绝尘: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蔡邕则是有些惊讶,感叹道:“看来,我可能真的老了。”
方尘把焦尾琴还给了蔡琰,蔡琰接过琴后,定了定情绪,玉手轻轻抚琴,清幽的琴声开始荡漾,将刚刚的杀伐之气冲刷得一干二净。
方尘与蔡邕聊起了家常,但似乎这蔡邕又想搞事,不知不觉的,话题被蔡邕拉到了治国安邦上。
“老夫从边关来的商旅口中得知,五原治理得犹如盛世之像,百姓安居、法行有度,但在子安之前无人能及,不知子安是如何做到的?”蔡邕眯着眼看着方尘。